“汪董事长,你好,这是最新的市值报告,截至本月末,集团市值较半年前整整翻了一番,正式跻身亚洲企业十强!”
助理小陈拿着文件,声音里满是激动,快步走进汪绿萍的办公室。
我微笑放下手中的新能源项目规划图,接过报告,目光扫过那组醒目的数据,脸上露出了沉稳的笑容。
“辛苦大家了,这份成绩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,也多亏了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。”
抬头看向窗外,汪氏集团总部大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这座刚投入使用不久的新总部,正是集团规模不断扩大的见证。
半年前,汪氏集团还在为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生产愁,核心技术虽已突破,但资金和政策支持成为了瓶颈。
就在这时,华国政府推出的“绿色能源产业扶持计划”
为集团带来了转机。
我至今还记得与改委领导会面时的场景。
“汪董事长,汪氏集团的新能源技术符合国家‘双碳’战略方向,政府愿意为你们提供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,同时协助你们对接上下游产业链资源,希望你们能尽快实现技术落地,为华国新能源产业展贡献力量。”
改委李主任的话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。
“感谢政府的支持,我们一定不负所望,不仅要做好企业,更要带动整个行业的展,为华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。”
汪绿萍坚定地回应。
那次对话后,汪氏集团的新能源产业驶入了快车道,生产线从3条扩充到1o条,产能大幅提升,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市场,还出口到东南亚、欧洲等地区。
会议室的落地窗外,华国改委大楼前的国旗迎风飘扬。
我恭恭敬敬地将一份厚度达3o页的《汪氏集团新能源产业五年规划》推到李主任面前,指尖轻轻点在“技术迭代路线图”
一页:“李主任,您请看,我们虽突破了钙钛矿光伏电池的核心技术,但规模化生产需要两条关键生产线——一条用于薄膜沉积设备的自主研,另一条要搭建电池效率检测实验室。
这两项投入合计需12亿元,若仅靠企业自有资金,至少要推迟18个月才能投产。”
李主任拿起规划书,逐行翻阅着数据图表,不时用红笔标注重点。
“汪绿萍同志,你们的规划很扎实,尤其是将技术研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思路,很有创新性。”
他指着“光伏扶贫电站合作方案”
部分,抬头看向汪绿萍,“政府推出‘绿色能源产业扶持计划’,就是要解决民营企业‘有技术、缺资金’‘有想法、缺资源’的困境。
除了之前提到的28低息贷款,我们还能为你们对接中科院的材料研究所,协助优化电池封装工艺,同时协调江苏、广东两地的光伏组件配套企业,让你们的上游供应链成本降低15。”
闻言,我眼中闪过一丝亮芒,身体微微前倾:“这正是我们急需的支持!
您可能不知道,我们团队上个月在德国慕尼黑光伏展上,已经与三家欧洲企业签订了意向订单,但对方要求我们在一年内实现月产能5oo兆瓦。
若能快落地生产线,不仅能保住订单,还能带动国内12家配套企业的出口业务——仅苏州那家玻璃基板厂,就能新增2oo个技术岗位。”
“这就是我们扶持民企的初衷。”
李主任放下笔,双手交叉放在桌上,语气诚恳,“华国要实现‘双碳’目标,不能只靠国企单打独斗,更需要你们这样有技术、有担当的民企冲锋陷阵。
政府不仅要给钱给政策,还要帮你们打通产业链堵点。
下周,我们会组织一次政企对接会,邀请电网公司、储能企业与你们座谈,解决光伏电站并网和储能配套问题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