懂技术、能驻场的运维人员;智慧园区板块要打造‘数字孪生’系统,急需计算机、物联网专业的技术人才。我们会把岗位需求拆解成‘基础技能 + 专业方向’,让毕业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学什么、做什么。”
“那供给端呢?” 李主任追问,“现在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,不是没有岗位,而是技能跟不上。”
“您说到了关键。” 我点点头,继续分析,“所以供给端要做‘校企协同培养’。我计划联合华国科技大学、华北电力大学等 10 所高校,成立‘汪氏产业学院’,把企业的岗位需求转化为高校的课程内容 —— 比如我们会派工程师去高校讲授‘光伏电站实操技术’,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掌握设备调试、故障排查等技能;同时开放集团的实验室和项目现场,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研发,毕业就能直接上岗,避免‘毕业即失业’的尴尬。”
李主任拿起我画的框架图,仔细看着,语气里多了几分认可:“这个‘产业学院’的想法好,既解决了企业的人才储备问题,又帮高校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,一举两得。但还有个问题 —— 有些毕业生专业不对口,或者想转行到新兴领域,这部分人怎么安置?”
“这就需要‘岗位孵化计划’。” 我补充道,“我们会拿出 200 个‘轮岗实训岗’,面向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开放。比如学市场营销的毕业生,可以先在新能源部门轮岗,了解产品技术后,再转到市场推广岗位;学汉语言文学的,可以参与智慧园区的文案策划、品牌建设工作。实训期间,我们会安排导师一对一指导,考核通过后直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。另外,针对想创业的毕业生,汪氏创投会设立 1 亿元‘青年创业基金’,重点支持与新能源、智慧制造相关的创业项目,提供资金、技术和场地支持。”
李主任听完,忍不住拍手称赞:“汪绿萍同志,你这个方案考虑得太周全了!既有短期的岗位扩招,又有长期的校企协同,还有针对特殊群体的孵化计划,真正做到了‘因材施教、按需定岗’。高层之所以找你,就是因为汪氏不仅有实力,更有担当 —— 前几年疫情时,你们带头不裁员、不降薪,还主动吸纳失业人员,这次又能快速拿出这么系统的方案,果然没让我们失望。”
我站起身,语气诚恳地说:“李主任,这是汪氏应该做的。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,离不开社会的滋养,现在国家有需要,我们当然要挺身而出。其实这些方案,我们战略部早就开始调研了,只是还没来得及完善,这次正好借着国家的号召,加快推进落地。预计下周,我们就会和高校、人社部门对接,月底前完成岗位发布和报名工作,争取让毕业生在毕业前就能拿到录用通知。”
“好!好!” 李主任欣慰地说,“高层会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,人社部门会帮你们对接高校资源,税务部门也会落实相关的就业补贴政策。另外,我们还会把汪氏的方案整理成范本,下发给全国的重点企业,推动更多企业参与进来,形成‘全社会共同解决就业问题’的合力。”
我不经意看到李主任的办公室一个角落的一张办公桌上,桌上摊着几份厚厚的文件,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省市的就业数据。李主任指着其中一份文件,语气沉重:“汪绿萍同志,你看,这是上个月的统计数据,全国青年失业率已经突破 20%,仅北京、上海两地,就有超过十万名毕业生还没找到工作。中央这阵子开了好几次会,讨论怎么破解这个困局,思来想去,还是得靠你们这些有实力、有担当的龙头企业带头,为就业市场注入活力。”
我拿起文件,逐行仔细看着,指尖在 “专业对口率不足 30%”“企业培训成本增加 50%” 等关键数据上划过,沉吟片刻后开口:“李主任,您说的问题我深有体会。前阵子新能源部门招研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