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能量读数又跳了!
快记录!”
启明城地下三百米,星纹研究所主控室内,年轻的研究员玄玑子紧紧盯着全息投影上剧烈波动的曲线。
他面前的操作台上,三块黑灰色金属箔被固定在非磁性支架上,表面那些凹凸点阵正散着肉眼可见的微光,如同呼吸般明灭不定。
“卷一卷二卷三产生共鸣了!”
旁边的绘事郎丹青生快在光屏上勾勒着能量流轨迹,笔尖因为激动微微颤,“是地脉!
城市地下列车贯通三号隧道,震动频率恰好激活了残卷内部的星纹回路!”
操作台中央,卷五〈沙量〉忽然自主悬浮起来,表面的点阵投射出复杂的几何光影,在空中构建出启明城地下岩层的立体结构图,其中几条新挖掘的隧道被高亮标注,旁边浮现出细密的、不断变化的应力数据。
“看这里!”
格物院技术总监公输哲指着结构图中一个闪烁的红点,“西区商业街下方的盾构机作业面,岩层应力接近临界值!
立刻通知市政工程部,暂停施工,注入强化凝胶!”
指令通过加密信道瞬间出。
几分钟后,全息投影上的红点转为安全的绿色。
控制室内一片寂静,只能听到仪器运行的微弱嗡鸣。
所有人都看着那三块仍在光的金属箔,眼神中充满了敬畏与震撼。
这不是神话,是技术。
是深埋在这黑色金属中,来自远古星辰的硬核科技。
同一时间,北疆永冻土试验区。
零下四十度的寒风中,一座临时搭建的能源塔正在运转。
塔顶不是旗帜,而是一面巨大的、镶嵌着复杂导线的青铜镜面——这是根据卷一〈鼎位〉中“地应力感应”
原理制造的“星能谐振器”
。
操作员裹着厚重的防护服,对着通讯器大喊:“频率校准完成!
启动‘破冰犁’!”
远处,一台形似巨型蜈蚣的工程机械出低沉的轰鸣。
它的犁头不是普通的金属,而是用陨铁合金铸造,表面蚀刻着与卷五〈沙量〉上完全相同的点阵纹路。
当谐振器出的特定频率能量波扫过犁头时,那些纹路骤然亮起幽蓝色的光芒。
机械开始前进。
锋利的犁刃切入坚如钢铁的冻土,却没有出刺耳的摩擦声。
被星能激活的犁头仿佛拥有了生命,冻土在它面前如同热刀下的黄油般无声地分开,翻起的土块冒着丝丝热气,迅解冻。
“成功了!”
田野另一头,来自南方农业司的技术员摘下护目镜,激动地记录着数据,“解冻深度达到设计要求!
土壤活性指标出预期!”
站在他旁边的北疆本地老农伸出颤抖的手,抓起一把刚刚翻出的黑土。
泥土在他指间松散滑落,带着久违的温暖气息。
“这地……活过来了。”
老人喃喃自语,眼角有冰晶凝结。
东海沿岸,新建成的水净化中心。
张良站在控制室巨大的玻璃幕墙前,望着下方轰鸣的水处理设施。
在他手边的工作台上,卷三〈水门〉摊开着,旁边连接着多台实时监测仪器。
“席,根据〈水门〉记载的暗渠坐标和流向数据,我们已经成功定位了三处地下淡水层。”
技术主管指着全息地图上闪烁的蓝点,“净化厂现在每天能为沿海城市提供二十万吨洁净饮用水。”
张良微微点头,目光却落在残卷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。
那里标记着一组奇特的地磁参数,与已知的任何地质结构都不匹配。
“让勘探队去这个坐标看看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