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明城社学的童谣声犹在耳畔,那星星点点的“薪火”
却已不再满足于一城一地的温暖。
嬴政(子婴)站在启明城中央的薪火鼎旁,凝视着鼎中跳跃不息、似乎比往日更加炽烈的火焰,胸中有一股更宏大的图景在奔涌。
那不仅是点亮万家灯火的暖意,更是要焚尽蒙昧、照亮整个神州大地的文明烈焰。
是时候,将启明城的“火种”
,撒向大秦的每一个郡县了。
(一)启明点兵:四宝轫
这一日,启明城广场冠盖云集,不仅有着中央各部的官员,更有从各地郡县紧急召来的县令、郡守代表。
广场中央,除了那尊巨大的薪火鼎,还陈列着几样看似普通,却即将改变帝国根基的物件。
嬴政没有过多的铺陈,他目光扫过在场众多或期待、或疑惑的面孔,声音沉浑有力,直抵人心:“诸卿可知,何为立国之本?非唯甲兵之利,城郭之坚,而在耕者有其技,匠者有其器,市者有其衡,民者有其智!
今日,便以此四物为火种,望诸卿携之归乡,燎原万里!”
第一宝:曲辕犁。
来自巴蜀的两位黝黑工师,扛着一架造型奇特、弯曲如月的犁具上前。
与旧式长直辕犁相比,它显得轻巧而灵动。
一名来自关中平原的县令,带着几分不信与好奇,在嬴政的示意下,挽起袍袖,亲自下田演示。
他原本以为需费尽力气,谁知一脚踩下,那犁头竟如切腐般深深嵌入土中,阻力大减!
“嘿!
神了!”
县令惊呼,他试着模仿工师的姿势牵引,“这……这怎如此省力?”
巴蜀工师憨厚一笑,露出满口白牙:“回明府,此犁名曰‘曲辕’,依陛下所绘草图,吾等试造十七次乃成。
转弯灵便,入土深,一人一牛,便可操作,省一头牛哩!”
“省一头牛!”
这句话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,在各地官员中激起巨大涟漪。
牛是农耕时代最重要的畜力,省下一头牛,意味着多少户人家能及时耕种,多少荒地有望开垦!
看着那在田埂上灵活转向的曲辕犁,众人眼中开始燃起火焰。
第二宝:陶罐良种。
萧何指挥着吏员,抬上数个密封的陶罐。
打开泥封,金灿灿的粟米和稻种流淌而出,颗粒饱满圆润,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。
阿羌被嬴政特意叫到身边,他拿着社学里的、绘有标准禾穗图案的“火色卡”
(一种用于比对作物成熟度的彩色丝卡),小心翼翼地靠近陶罐里的种子。
“陛下,您看!”
阿羌兴奋地举起火色卡,又指向种子,“颜色对得上!
比咱们以前留的种子,更像‘优等’!”
嬴政颔,示意吏员展开随种附赠的一卷丝帛。
这并非寻常诏令,而是一幅幅笔触精细的“连环画”
:从选种、育苗、插秧(稻)、间苗、施肥(标注了何时用何种粪肥)、到除虫(画着利用草木灰、烟叶水等土法),将栽培要点形象呈现。
“此乃‘择优穗,分地力’之法所育良种,耐旱抗倒,预计可增产二三成。”
嬴政指着丝帛,“将此画传抄乡里,使民会种,即可下田!
无需高深学问,看图便能明其大半。”
第三宝:青铜火尺与标准量衡。
一名表情严肃、一丝不苟的秦吏上前,他身边是一套熠熠生辉的青铜器:一把刻度精准的长尺,一套标准量斗,以及一组大小不等的权(砝码)。
“此乃‘火尺’,‘火斗’,‘火权’!”
秦吏声音冰冷,不容置疑,“自今日起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