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一个县的衙门,一位习惯了旧秦严刑峻法的县令,对分下来的“宪章通俗本”
嗤之以鼻。
他随手将木牌丢在库房角落,对下属道:“治国靠的是律令威严,岂能儿戏般编成歌谣?刁民愚顽,唯有鞭笞可使!
日后审案,仍依《秦律》旧条!”
直到郡里的监察吏巡查至此,现宪章牌未悬挂,当即将此县令申饬,并记过留档,这才震慑住了一批阳奉阴违的旧吏。
(二)古礼新用:乡饮与读律
面对基层的阻力与漠然,国策顾问范增提出了一个更具仪式感、也更容易被传统社会接受的方案——“乡饮读律”
。
他援引《周礼》中“读法于社”
的古制,结合当下实际,拟定条例:每年腊月,农事已毕,由各里正召集全村男女老幼,于社庙前举行“乡饮”
。
仪式开始,先按古礼祭祀土地社神,祈求来年丰稔。
祭祀完毕,并非各自散去,而是由里正或指定的学子,带领全体村民,齐声诵读或歌唱悬挂于社树上的“宪章歌谣”
!
范增甚至规定:凡无故不参与“乡饮读律”
者,罚酒一升!
——这略带调侃的惩罚,削弱了律法的冰冷,增添了几分乡里约定的亲和。
与此同时,度支尚书萧何也领导法家学者,对《宪章》中关于民间纠纷的部分进行了极具操作性的细化。
他们次将笼统的“私斗”
,明确区分为“义斗”
(路见不平,制止侵害)、“豪斗”
(恃强凌弱,聚众斗殴)和“田争”
(因地界、水源等引的纠纷),并规定了截然不同的量刑标准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,法律条文里,第一次明确写入了“自卫”
的概念,规定在遭受不法侵害时,合理的自卫行为不负刑责!
这细微的区分,如同在混沌中划出了经纬,让模糊的“对错”
有了清晰的边界。
(三)社火下的问答:皇帝与老农
第一个“乡饮读律”
的腊月,在纷纷扬扬的细雪中到来了。
李里村社庙前的空地上,燃起了熊熊的篝火。
全村男女老幼,无论尊卑,几乎都到齐了。
就连那位倔强的老丈,也被儿孙搀扶着,坐在了前排。
空气中弥漫着祭祀社神的烟火气,以及大锅中熬煮的、用于仪式后分食的腊八粥的甜香。
项羽也陪虞姬来了。
冬日寒冷,虞姬裹着厚实的狐裘,项羽怕她冻着,将自己的披风也披在她身上,两人悄悄站在人群外围,看着热闹的仪式。
虞姬看着村民们围着篝火忙碌的样子,轻声对项羽说:“这样真好,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,还能学律法。”
项羽握紧她的手,低声回应:“等天下太平了,咱们也能像这样,安稳地过每一个冬天。”
祭祀完毕,里正有些紧张地走到社树下,指着宪章牌,开始带领大家磕磕绊绊地唱诵那五字歌谣。
起初声音稀疏,但随着熟悉的乡音和简单的韵律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,声音逐渐变得整齐而响亮。
歌声在冬夜的村庄上空回荡,带着一种奇异的力量。
歌唱完毕,按照流程,是里正或学子讲解条文,解答疑问。
这时,那位倔老丈忽然颤巍巍地站了起来,他并没有看里正,浑浊的目光却越过了人群,落在了不知何时悄然出现在人群外围、披着斗篷的几位“外乡人”
身上(嬴政与张良、范增微服至此)。
老丈清了清嗓子,声音不大,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,也传到了嬴政耳中:
“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