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拉绳之春”
的泥土气息尚未散尽,另一股同样关乎国计民生的洪流,便开始冲击着新生的联邦——数以十万计、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民众,如同解冻的溪流,从山林、从废墟、从隐匿的角落,涌向刚刚确立秩序的城镇乡野。
他们渴望安定,渴望土地,但也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定因素。
无业则乱,古之明训。
如何安置这些承载着战争创伤与生存渴望的流民,成了度支尚书萧何案头最紧迫的难题。
与此同时,各地报来的文书也堆积如山:渭河多处堤岸被冲毁,济水河道淤塞,官道年久失修…庞大的帝国躯体,处处是需要修补的疮痍。
压力,如同夏日暴雨前的闷雷,笼罩在启明城上空。
常朝之上,萧何再次站到了圆形议席中央。
与上次提出田令时的肃穆不同,此刻他的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,但眼神依旧锐利。
“陛下,诸位同僚,”
他的声音略显沙哑,却依旧条理清晰,“流民返乡,人心思定,此乃喜事。
然,无地可耕,无业可就,数十万青壮聚集,便是悬于联邦头顶的利刃。
加之河堤不固,道路不通,仓储不盈,若遇天灾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他深吸一口气,抛出了与张良、韩信及工部官员反复商议后的方案:
“臣请行‘常平工赈并举’之策!”
“其一,以工代赈。
于各险要河段、关键道路、急需仓储之地,设立大型工区。
凡登记在册之流民,无论原籍,皆可应募。
日给粮二升,另‘柴券’一张,凭券可于官设柴场领取当日薪柴或等价盐铁!”
“其二,工完入籍。
参与工程之流民,待所在工段竣工,经考核无误,便可就地录入户籍,享有与当地民众同等权利,包括后续参与均田!”
“其三,军管民建。
请帝国大元帅府协调,征调部分经验丰富、纪律严明的退伍老兵,转为‘渠长’、‘路监’,以军队‘什伍制’管理工地,确保效率与秩序!”
“其四,技术增效。
请格物院及墨家弟子,全力改进工器具,提升工效,节省民力!”
此言一出,议论声再起。
有称赞此策一举数得者,也有担忧耗费过巨者。
一直沉默的韩信,此时缓缓起身,声音冷冽如铁:“流民散漫,非严整无以成事。
军中什伍,乃经血火检验之法,用于工地,正可化散沙为磐石。
退伍老兵,熟知号令,忠诚可靠,可为骨干。
此事,军方可担。”
嬴政目光扫过众人,最终落在萧何和韩信身上:“准。
萧何统筹,韩信协理,工部、格物院全力配合。
务必使流民得活,河山得固。”
诏令下达,巨大的国家机器再次轰鸣起来。
渭水畔一段溃堤最为严重的工区,成为了个试点。
韩信的动作雷厉风行。
数百名被征调来的退伍老兵迅到位,他们大多身上带着伤疤,神情剽悍,很快将第一批招募来的、面带菜色且茫然的流民,按照“十人一棚,百人一屯”
的编制组织起来。
工地上立起了巨大的木牌,上面用朱砂写着各“屯”
、“棚”
的每日工程量和进度,完成者红旗标记,落后者黑旗警示,奖罚条例清清楚楚。
起初,流民们对这些“兵痞”
出身的监工颇为畏惧,动作僵硬,效率低下。
一个原为项羽麾下斥候什长的黑脸渠长,看着手下民夫笨拙地搬运土石,急得直跳脚,忍不住用吼斥士兵的嗓门骂道:“没
